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关于新药、疫苗等爆炸性的新闻隔三差五就会出来,但终究雷声大、雨点小,热闹过后只剩一地鸡毛。
特殊时期,人们对消息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无论是药物研究突破的好消息,还是确诊人数增加的坏消息。
但越是特殊时刻,越要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了解更多您可以添加皎然老师微信号,591574114看了那么多热闹,今天就总结下那些违背科学、不理性认识的共性特征,希望大家拨开云雾,得见月明。
科学解读:
世界各国的药监局对于药物试验都有着严格的管理规范,这些规范可不是随随便便制定出来的,而是无数人用健康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
没有经过正规药物试验或仅在民间流传的治疗方法,无法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些民间疗法会打着“国家发明专利”的幌子宣传。
事实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只做形式审查,证明是否首次发现,并不做真实性审查。
快速识破要点:
此类信息不会在公信力高的媒体出现,多在朋友圈、微信群大量转发。
治疗方法没有经过药物试验,未取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许可,有些还打着“发明专利”的幌子。
代表事件:
湖北的民间“神医”李跃华,说他治好了9例新冠肺炎。使用的办法是“穴位微量注射苯酚”,还声称这是一种疫苗,拿到了国家专利。
(来源:网络)
3月1日,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局发布《关于李跃华、张胜兵治疗新冠肺炎等相关情况的调查报告》,称李跃华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医师执业证书),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连续两年未按期校验;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治疗方法未取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许可,属于非法行医。
科学解读:
一个抗病毒药物到底有没有效,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体外试验(体外环境下药物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动物试验(对有病毒的动物进行体内试验)、临床试验(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
疫情期间,很多体外试验结果被过度宣传、夸大解读。事实上,体外试验只是药物研发的第一步,距离临床试验十万八千里。要想最终证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快速识破要点: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只看到在“体外试验”“细胞试验”等阶段有效的信息,大可不用太激动。
代表事件:
双黄连:
2020年1月31日,新华视点发文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来源:网络)
但是,至今未有任何临床研究的结果能证明双黄连可以治疗新冠肺炎。
阿比多尔、达芦那韦:
阿比多尔临床上主要用于抗流感病毒,达芦那韦临床上用于治疗艾滋病,两者都属于处方药。
这两个药物进入公众的视野,皆源于有体外细胞试验表明它们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阿比多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抑制效率达280倍。”
然而,至今也没有任何临床研究能证实这两个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新冠肺炎。
科学解读:
在疫情暴发之后,各国民众都盼望着“神药”和疫苗出现,很多媒体和自媒体则利用“疫情”和民众心理,拼凑“标题党”文章以赚取流量和热度。
但对于“神药”和疫苗的新闻,公众需要科学求证,谨慎乐观。
在欧美,一个新药从研发到应用于临床一般至少需要10年时间,疫苗开发至少需要 5~7年。针对当前疫情,相关新药和疫苗的审评审批流程会有一些加急,但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打破的。
其中最关键的是三期临床试验环节,需要在一定试验时间内,通过对大量患者的用药监测,才能得出确切有效的临床数据。新药和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都验证后,才可以推向市场,应用到临床。
目前中美等国家都在开展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但是进展最快的(如陈薇院士团队),也才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陈薇院士也在媒体上表示,“我们对这些结果应谨慎解读……这些结果为新冠疫苗研发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快速识破要点:
新闻标题中如果出现“重磅!**实验室宣布已经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刚刚!**大学宣布:成功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等类似字样,基本不用信。
如果一项科学研究没有满足“大样本、对照组、随机、双盲”这些基本要素,结果的可信度也将大打折扣。
代表事件:
(来源:网络)
点开看这个帖子,就会发现该疫苗只是“将进行动物试验”。
动物试验都还没有开始,谈何“成功”?
同样,“津云新闻”也推送过一个新闻:“重磅!天大实验室宣布已经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里面提到,研究人员自己口服过样品,无任何副反应。
事实上,这则新闻内容只是表明,天大实验室黄金海教授利用酵母表达了病毒的S蛋白,并把酵母做成口服胶囊,希望在服用之后人体能产生抗体。
临床试验是一件严肃的事,并不是找个人口服一下没副作用,就能宣布成功。疫苗是否成功,一定需要通过三期临床试验才能看出。
科学解读:
任何治疗方案和检测技术都不会保证百分之百的有效。
不同的患者具有个体差异,对治疗方式的敏感度不同,治疗效果肯定也不一样。
检测技术也一样,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都不可能是100%阳性,对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也不例外,“假阴性”在所难免。
快速识破要点:
新闻标题或内容中如果出现“100%有效”,基本不用信。
代表事件:
2020年5月15日,美国加州一个公司爆出一个“重磅”消息:“骄傲!新冠治疗重大突破,4天内清除病毒,100%有效!华人CEO拯救全世界!”
(来源:网络)
该公司 CEO随后对媒体澄清说:“我们原本想强调的是,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100%有效,并不是说我们生产的抗体有这个效果。”
实际上,这个抗体尚未开展临床试验,尚不知是否有治疗效果。同时世界上有很多团队都在做新冠抗体药,最快的也要在6月以后才能开始临床试验。
这里有两个建议:
1. 关注靠谱的新闻渠道
现在自媒体门槛很低,各种发声良莠不齐。有关医学的问题,应该关注比较专业的媒体,看到的内容才会更靠谱一点。
但即便是专业媒体,虽然相对规范,但是遇到更为深奥的问题时,也可能会出现误判,所以也需要注意。
2. 了解药物研发的规则
临床试验没有成功,药物的疗效就没有可信度,这一点很多人可能都理解和认同。但是,怎样才算临床试验成功?大多数人却不清楚。
比如美国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在使用瑞德西韦之后,病情就好转了。这是否就是临床试验证明瑞德西韦可用于新冠肺炎治疗了呢?并不是。
首先,新冠肺炎是一个大部分人可以自愈的疾病,感染后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症状,部分人是轻症。这些人都不需要特效药治疗就可以自愈。
其次,一个验证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必须是有对照的试验。招募的患者至少有一组使用药物,另一组不使用药物,才能知道用药是什么结果,不用药又是什么结果。
最后,药物开展了多个周期的临床试验也不一定就会成功。一款药物从研发到上市步步荆棘,成功上市者凤毛麟角。对于临床试验的结果,发表在专业杂志期刊上的才可信,不要只看新闻通稿或媒体解读,以免被误导。
了解了临床试验的基本知识,胜过读千万条不靠谱的新闻。
本文来自于"腾讯医典",如有侵权我们深感歉意,请联系我们,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归原创所有,如有转发请标明原创出处。推荐阅读:
人参黄精菊苣复合片主要成分:
灵芝粉、菊苣粉、槐米粉、黄精粉、沙棘粉、枸杞粉、黄芪粉、人参粉、绿咖啡粉、金银花粉、维生素B1、维生素B2
复合小分子肽主要成分:人参(五年以下人工种植)、牛骨髓肽、海洋鱼低聚肽、牡蛎肽、地龙蛋白肽、苦瓜肽、纳豆粉、菊粉
咨询微信:1502660026
说明:本站分享的产品是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和医院治疗疾病!
分享内容均转自互联网,仅做参考,如您有疾病,建议您去看医生!我们理念是平时要注重养生与营养!
温馨提示:为了您的健康,克制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不吃各种油炸食品、方便面、烧烤肉类、少吃工厂的各种加工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粗粮,配合服用等,详情咨询客服!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们深感歉意,请联系我们,定在第一时间删除!